6月27日,一场聚焦三峡工程与三峡移民的影视座谈会在学校举行,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在一起,共享观赏纪录片《新三峡》后的思想艺术盛宴。
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,三峡研究院院长王志清教授首先谈到:“《新三峡》纪录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三峡工程和三峡移民的伟大创举,特别是三峡工程给库区带来的天翻地覆变化,在让人感动,让人震撼的同时,也给三峡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,那就是进一步紧扣三峡特色,深入发掘三峡工程与三峡移民蕴含的价值。”,他还提出,把三峡移民精神与“不怕苦,不怕穷,不怕死”的下庄人精神结合起来研究,打造一批具有三峡辨识度的学术研究成果。
长期从事三峡影视文化研究的申载春教授认为,任何一件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,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,《新三峡》纪录片立足重大主题,体现时代特色,不仅内容丰富,而且形式精美。在叙事方面,用老船厂、簰洲湾市民、摄影家和大宁河小三峡船工等人物故事呈现,小故事反映大主题,小人物凸显大背景,这些传播手法非常值得借鉴,《新三峡》纪录片是“新闻传播学”教育教学的鲜活教材。他表示,已把相关内容分享给了研究生,除了让学生关注相关研究外,还鼓励学生创作出反映新时代新三峡的好作品。
在学生处处长任江林看来,《新三峡》纪录片主题鲜明、主线突出,贴近受众,让人感到真实、亲切。把伟大的三峡移民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内容,对讲好中国故事,激发爱国热情,彰显奉献情怀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。
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强跃教授别有一番思索:三峡工程与三峡移民为库区带来的新变化、新发展和新希望,为三峡库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作为农业水利科技研究者,要进一步加强学习,深入研究,力求为库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。
宣传部部长许文胜深有感触地说:“我是地地道道的三峡人,也是三峡移民,老家就在万州西山公园旁老城区凉水井,我的家人从事过移民迁建工作,库区移民‘舍小家、顾大家’的奉献精神让我终生难忘。看了《新三峡》纪录片,往事历历涌上心头,这也激发了我的感慨和思考:把三峡移民精神内涵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,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素材需要去挖掘,还有很多表现形式需要去创新。这对激发爱国热情,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凝练学科专业特色等,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,责任重大,使命光荣,任重道远。
在一片热情高涨中,党委书记许光洪一边听着大家发言,一边作记录,并不时点头赞许。他感慨道:三峡工程是国之大器呀!向全世界展示了“中国智慧”和“中国力量”,三峡移民精神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优秀的中华水文化,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。作为身处库区腹心地带的welcome-球速体育,要围绕“三峡”做文章,从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。这是因为,三峡工程与三峡移民是大项目、大主题、大场景,它催生出的大精神、大智慧和大情怀,需要我们去发掘、传承和弘扬。在具体实施中,我们要不断创新形式,可从小故事、小角度和小窗口切入,凝练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和优秀作品,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和更好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佳、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熊茂松、人事处处长刘华成等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实际工作也发表了新见。
历时两小时的座谈,大家畅所欲言,充满真知灼见,如春风拂面。这不仅是一次思想艺术的碰撞交汇,也是welcome-球速体育人奔向美好未来的缩影。(作者:章权 赵丹)
详见链接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522100811695800872/?timestamp=1751375736&category_new=profile_all&app=news_article&share_uid=MS4wLjABAAAAhiAabiydYTqKQwNM12NxgXUGm2xY0j9U_b5AJJPMMUkEr6uaUS8QSphs-U8kZVI-&share_did=MS4wLjACAAAAITXj7ICvKo-Hb3fUzJfaKS3rbUm8KzfmmR4VHYpDjxt_66nrmiVkbngtbwVw_vtg&upstream_biz=client_share&share_token=23c0344d-815e-4720-be78-03700e251401&source=m_redirect&wid=1751421627886